近日,我校藥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張化浩&張小谷教授團隊再次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發(fā)表重要研究成果。該文章是九江學院再次以第一單位在該期刊發(fā)表論文,是水產研究團隊在Nature子刊等國際較高影響力期刊上發(fā)表高水平論文的又一個重要突破。
九江學院藥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張化浩&張小谷教授團隊長期從事鯉科魚類資源保護﹑育種及開發(fā)工作。前期已構建了長江上游特有的鯉科魚類黑尾近紅鲌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Zhang et al., 2020;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發(fā)現輻鰭魚類是轉座子水平轉移的熱點區(qū),暗示宿主譜系是驅動脊椎動物轉座子水平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Zhang et al., 2020; Nature Communications)。

此次研究成果由我校張化浩&張小谷教授團隊牽頭,聯合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深圳農業(yè)基因組研究所、密西根大學、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周口師范學院、北京格致博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西南大學、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九江市農業(yè)科學院、湯普森研究所及維爾茨堡大學等10家單位,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fā)表,研究成果為“Maternal dominance contributes to subgenome differentiation in allopolyploid fishes”,是我校水產研究團隊高水平論文的又一個重要突破。
團隊使用PacBio CCS技術對來自五個亞科的21種鯉科魚類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從頭組裝了它們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結合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Hi-C)技術和特定的亞基因組標記,解析了三次獨立多倍化事件產生的異源四倍體鯉科魚類的兩套亞基因組。確定了三個異源四倍體進化關系最近的二倍體祖先現存物種,研究了亞基因組之間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學差異,并得出結論,觀察到的亞基因組優(yōu)勢模式可能是由于每個多倍體中的母體優(yōu)勢和轉座子密度綜合作用的結果。同時發(fā)現,三個異源四倍體來次母本的亞基因組富含串聯重復基因,PFAM功能富集發(fā)現串聯重復基因主要與免疫功能相關。
九江學院藥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張化浩及張小谷教授、西南大學韓民錦副教授、密西根大學Patrick P. Edger副教授及德克薩斯州立大學Manfred Schartl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3740-y
張化浩/文
責編:李金玲 沈樂怡 審核:張小谷 汪浩